近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28部门联合印发《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提出了“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明确方向,支持实体医疗机构从业医务人员在互联网医院和诊疗平台多点执业。
国家的利好政策无疑将会激发越来越多的实体医疗机构的医生积极加入到多点执业的便民服务队伍中来。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发展迅速,“互联网+医疗健康”已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更是大大加速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步伐,政策层面持续放开,一大批互联网医院纷纷获批,医生团队、医疗机构深度融合+互联网正在成为新趋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在线医疗、远程医疗的平台不限于一家医院,也不局限在一个市或一个省,而是全国各地的医生在一个平台上开展多点执业。”同时,李克强特别指出,医疗卫生战线为防控疫情做出了特有贡献,这其中“互联网+医疗健康”同样发挥了独特作用。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超过1100家互联网医院,7700家二级以上医院提供线上服务。三级医院网上预约诊疗率已达50%以上,3300家医院将分时段预约诊疗精准到30分钟。90%以上的三级公立医院实现了院内信息互通共享,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的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30个省份已经建立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此外,对于社会关注的“互联网+”医保支付的问题,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曾回应,明确健全“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坚持线上线下同类服务合理比价的基本原则,由医保部门制定调整“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价格。
基于此,“互联网+”医保支付政策明确“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的具体内容,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公平对待,并优先保障门诊的慢病、特病复诊续方需求,支持外购处方流转,不仅方便了患者,也减轻了医院接诊压力。总的看来,互联网医疗打破了患者就医的时空限制,有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也有助于推动医疗资源均质化。在推动医联体建设、加快互联网诊疗的潮流中,医师多点执业必将成为改革落地的一大助力。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争夺优质医生资源已经在众多互联网医疗平台间展开,互联网医疗平台和品牌医生团队签约的消息持续不断。在互联网医疗企业抢占移动医疗发展先机的竞争中,医生作为吸引患者进入、以及生成有效病例数据的一大入口,企业更乐于将入驻平台的高等级医院医生数量、高职称医生数量作为主要宣传点。可以并不夸张地说,现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竞争就是得医生者得天下。
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个文件。《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实行)》中规定: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由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提供,开展互联网诊疗获得的医师、护士应当能够在国家医师、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查询,并进行电子实名认证;医师需要具有3年以上独立临床工作经验,并经其注册医疗机构同意,方可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要求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医疗机构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时,医生应掌握患者病历资料,确定患者在实体医疗机构明确诊断为某种或集中常见病、慢性病后,可以针对相同诊断进行复诊。为了顺应国家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相关政策,目前许多医院方面也鼓励医生有组织地进行多点执业,多和社会上信用较好的医疗机构合作。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政策的推进下新一波互联网医疗发展,将迎来大批医疗机构、医生团队的加入,医患关系也将迎来重构,一批普通医疗机构、基层的医疗机构、科室及医生团队也或将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传统医疗格局也或将迎来巨变。